2024年
欢迎访问徐悲鸿画院官方网站 Welcome to the official website of Xu Beihong Painting Academy of China!
写生创作
当前位置:首页 > 写生创作
版画艺术作品展
发布时间:2016-10-26

2013年6月1日- 6月9日,由中国木版基金会、江苏省美术馆主办的“我在——2013中国版画艺术工作室联盟作品展”将在江苏省美术馆新馆1和2号展厅举办。此次展览由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教授陈琦博士策划,将展出11位版画艺术家的110幅作品。参展艺术家包括苏新平、周吉荣、陈琦、贺昆、张广慧、卢治平、徐宝中、孔国桥、唐承华、宋光智,与特邀艺术家James Hill(英国剑桥圣巴拉巴斯版画艺术中心主任)。

  此次参展的10位中国艺术家都来自于“中国版画艺术工作室联盟”,该联盟成立于2006年5月,是一个由不同地域的独立版画艺术工作室共同组成的艺术群体,在版画学术与社会活动中都十分活跃。他们都是活跃在中国版画艺坛上卓有成就的艺术家,并通过各自独特的版画语言和艺术形式进行探索,表达自己的艺术观念。近年来,联盟艺术家以各自不同的艺术表达方式在中国艺术界构成了一条靓丽的风景线,虽取向各异,但却有着一致的追求,即对于传统版画概念的延展性的思考和版画在当代艺术语境中的转型。

  此次展览的参展作品都是联盟成员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其中既有苏新平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标志性代表作,也有陈琦耗时两年最新水印版画巨制,既有周吉荣新近实验性材料作品,也有徐宝中新鲜出炉技艺卓绝的铜版作品。策展人陈琦教授想通过此次展览突出当下版画艺术界的一种可贵现象——“版性崛起与文化自觉”,正如他在展览前言中所述,“在当下网络自媒体时代,版画的复数属性不再重要,而是“版性”。版性是版画独有的间接性印痕,它有一种与生俱来异于其他绘画质材的精神特质。”

  在文化消费的环境中,原创版画沉寂落寞,而复制性版画因其作者当红的名头受热捧。版画家们该如何看待自己坚守,为之呕心的版画艺术以及它的未来?“我在”口号的提出便是联盟艺术家们的回答与真实的集体精神写照。它向外宣誓着原创版画家文化身份人群的存在,以及对复制版画说NO!同时它也强烈传递出联盟艺术家们的文化自觉和对中国当代版画未来发展的信心。

  在当前中国社会快速发展,当代艺术多元、自由的艺术生态格局下,版画的当代转型和在当代艺术情境下存在的价值与意义是近年来版画学界思考并提出的课题,而这个问题的解决,外力难以指望,只能靠版画学界自己。中国版画艺术工作室联盟年度展的目的之一,便是为解此课题而提供的多重可能性的参照。

  参展画家介绍: 

  苏新平以高超的石版技艺,不断探究在中国社会巨变中各个层面中人性的异化。作为一个安静的观察者,他不断丰富对中国社会环境变迁的审视,并将作品限定在严谨的写实视觉范畴内,与中国当代艺术近几十年来的转型保持着清醒的独立。

  周吉荣的艺术视角始终关注着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他细致入微审视着北京的变化,通过手绘与照相结合的独特丝网版画语言廓出北京的新与旧,那些灰色老胡同、残破的红墙,斑驳的绿门,以及当下迷离的多彩街景,生发出人们对快速城市化进程中传统文化失落所带来的思考。

  陈琦是中国当代水印版画的代表性画家。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陈琦就坚定选择了具有深厚传统的水印木刻为自己的艺术表达媒介。在漫长的艺术实践中,他结合西方绘画中表现光线明暗的素描层次的理念,扩展了传统水印局限于中国水墨和现代主义的美学束缚,极大的提升了水印木刻的当代表现性。

  贺昆是中国最早一批从事绝版套色木刻的代表性画家,他的版画色彩绚丽,刀法奔放,具有浓郁的云南地域特色和个性鲜明的绝版木刻艺术语言。

  张广慧的作品中有一种特殊的楚文化气质,他以深厚的学养与文人情怀在现实中保持距离的体察人生的五味杂陈,再以看似轻松谐趣的刀笔叠印出惨淡温情的青春华少,是己是彼,亦真亦幻,令人唏嘘。

  卢治平的丝网版画将彩陶、瓷器等传统文化符号元素通过图片化的解构与重组,使其嬗变为一种全新且具时尚意味的现代视觉符号,体现着当代白领人群审美意味与现代主义美学理念。

  徐宝中的版画创作始终在画面里的“虚构”和现实中“真实”间展开自我叩问、自我反思式的表述。他以知识分子与生俱来的批判精神和质疑的态度在自己精神世界中漫游并为观众提供思想的快乐。

  孔国桥的版画作品渗透着其独到的思辨精神以及对哲学的思考,这使得其作品脱离了一般意义上的绘画而成为个人特殊的“文本”写作方式。通过阅读或许会质疑许多不能相容的文化差异和误读是否有消融的可能与必要。

  唐承华可以在绘画、装置与综合版中之间自由来回尽兴发挥,这是其丰富的艺术教育背景与精神游历所决定的。他的抽象作品,热情而富于浪漫的想象,体现了他彪悍外表下,敏感温柔的一面。

  宋光智的石版画在经历了现代语境转换与个人语汇风格化后开始由情境的守望到理念的寻觅的转变。作品中没有明确身分的人物飘忽在臆想且真实的场景中,表现出个体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存在关系中的焦虑。

关于我们 | 诚邀合作 |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法律顾问 | 商务服务 | 友情链接 | 收藏本站

       版权所有:中國徐悲鴻畫院 專用郵箱:qwa988@126.com      

 國际網址:www.xu-beihong.com 京ICP备14052559号

总访问量:4249374